从580克到5斤8两,叔叔阿姨带小贝一起闯关打“怪兽”
Hi,大家好!我叫小贝,这是我出生后在家度过的第一个新年。
我是一位极早早产儿,“淘气”地只在妈妈肚子里待了26周,出生时的我没有呼吸,没有心跳,体重只有580克!大家亲切地称呼我是“NO 1”,因为我是病房里那个胎龄最小、体重最轻、救治难度最大、护理等级最高的宝宝。
一般宝宝都是长到40周左右才和家人见面,妈妈怀孕23周的时候产检发现羊水少,虽然产科的叔叔、阿姨们尽力帮妈妈保胎,但我最终还是只在妈妈肚子里待到26周,就提前来到了这个世界。
*依据早产的分娩孕周,医学上将早产分为极早早产、早期早产、中度早产和晚期早产。22-27+6周为极早早产,约占5%。不同孕周的早产对早产儿的危害不同,脑瘫、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等早产儿疾患随着孕周的增加显著下降。
那天下午,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的产房里,我出生了。刚出生的我身长29厘米,体重只有580克。别的宝宝刚出生会哭、会闹,可我出生时Apgar新生儿评分1分钟0分、5分钟0分......医生问妈妈,妈妈坚定地说,不管怎样,要尽全力救我。
经过45分钟的抢救,我终于有了心跳,我活过来了。谢谢亲爱的妈妈,你没有放弃我!更要感谢救我的儿科和产科的叔叔、阿姨们!
通过绿色通道,我被紧急转入儿科的新生儿病房。这里是我出生后的第一个家,和我住在一起的,还有70多位刚出生的宝宝。
因为各种原因,大家都是一出生就和爸爸妈妈分开,保温箱是我们的家,这里的医生护士就是我们最早的“爸爸妈妈”。这里有很多监测生命体征、保障我们生命安全的仪器。伴着仪器的滴答声,叔叔阿姨们带着我们闯过一关又一关,顽强地生长。
瓜熟才会蒂落,可我还没长成熟,就出生了。医生说,因为我的各个器官和身体系统发育得都很不成熟,虽然被暂时救回来,可我还要面对呼吸、循环、感染、营养、神经系统损伤等一大堆“怪兽”难关!宝宝好难啊!
病房里,叔叔阿姨们的那根弦总是绷得紧紧的,无时无刻不在密切关注着我的各项生命体征,唯恐有任何疏漏,因为刚出生的我,一切都是MINI版的:
胳膊比大人的一根手指还细,身体只有一个巴掌大,皮肤红红的像纸片一样薄……
新生儿科的叔叔阿姨们为我“量身”制定出详细的每日诊疗计划,并依据我的病情变化,不断评估、修正治疗方案,实时做出精细调整。
每天,都有一位护士阿姨专门来照护我,她们每做一个操作,都慎之又慎:刚进医院的时候,因为呼吸机辅助通气,不能经口喂养,每天护士阿姨总是不厌其烦地通过特制的胃管,将妈妈甘甜的乳汁一滴一滴地喂给我。
我双手双脚上的血管,最粗的也就比输液针头粗一点点,为了能更好地提供营养和热卡供应,经过静脉穿刺小组的详细讨论和完善的血管评估后,护士阿姨们专门给我从脐静脉穿了根留置管,每天通过脐静脉将精心算好配比的静脉营养液输送到我的体内,并详细记录我每天吃奶量、静脉补液量、液体出量和体重。
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应用,脐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维系内环境稳定,床边头颅彩超动态监测,床边心脏功能动态监测,这些可能有些宝宝一辈子都遇不到的检查,在我出生的前一百多天里都经历了!是不是很厉害?!
在叔叔阿姨们的精心治疗照护下,我打败一个个“怪兽”,一天天好起来——
出生后的第69天,医生帮我拔除了令人讨厌的气管插管,改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我有了一部分自己呼吸的能力了。嗯,自己呼吸的感觉挺不错。
出生后的第81天,我完全告别了呼吸机辅助通气,撤去无创呼吸机后,我戴上了特制面罩低流量吸氧,在保温箱里慢慢长大。
生后的第121天,我摆脱了对吸氧的依赖,拿掉面罩,终于可以完全自由呼吸了。
乳汁在家和医院间传递,我的食量也在一点点的增长,从第一天的0.5毫升奶,到1毫升,5毫升,15毫升,30毫升......随之而来的,我的体重也在稳步增长中。
妈妈手机里有个游戏叫“跳一跳”,她很喜欢玩。我最初的成长,正经历了这惊险的“四级跳”。一个闪失,爸爸妈妈可能就见不到我了。
因为宝宝们身体条件不允许,为了保护我们,新生儿病区有严格的隔离措施。星期一到星期四,不同治疗组的宝爸宝妈们只有通过视频摄像头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我享受了一次“特别待遇”,因为我出生已经100天啦!
我的“家”被精心装扮,叔叔阿姨们给我送来了温暖的小伙伴。经过特别许可,爸爸妈妈穿着厚厚的隔离衣、戴上口罩来病房看我,一起给我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第一次握住妈妈的手,真的好温暖啊!妈妈说,我的皮肤变白了,长大了,有小人儿样了!感谢病房里的叔叔阿姨们,辛苦地照顾我渡过难关,一点点长大……
经过140多天的精心照护,我的体重从刚出生的580克长到4斤多,增长了4倍;吃奶量从最初的一次0.5毫升到现在一次50毫升,足足增长了100倍!关键是现在我的体温正常,便便正常,呼吸也很稳定。病房的叔叔阿姨们夸我,真棒!
终于可以和爸爸妈妈回家了!医院闵红大妈妈、陈玉萍阿姨和王琳护士长再三叮嘱妈妈出院后喂养和康复的注意事项。妈妈则给科室的医生护士们送来了鲜花和锦旗,妈妈说,人要懂得感恩,这是他们表达感谢的唯一方式。
今天,是我出院后第一次“回家”,爸爸妈妈带我来医院检查身体的生长发育情况。我的体重已经快6斤啦,以前救治过我的陈阿姨抱起我,夸我又长大了。
新生儿病房里都是需要治疗照护的特殊孩子,小小的身体,却有着生命的重量。
穿上白衣的那一刻,我们便承载起了生命的重托。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风雨无阻......我们一切的努力,都只为换回孩子回到家庭怀抱时,父母脸上的笑容。
小贝妈妈的坚定和家庭的支持,为我们的治疗救护提供强大的动力。谢谢你们的信任!
由于小贝属于极早早产儿,出生时体重太轻,未来孩子神经、呼吸、感觉系统的发育和康复之路都会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父母有充分的预期和足够的耐心,我们也会继续一路关注小贝的成长。
小贝,希望你平平安安,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的团队棒棒哒
1972年,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儿科在安徽省内率先设立了新生儿室(当时新生儿床位15张)。经过48年的发展,新生儿科团队逐渐壮大,现有2个病区(总院新生儿科和南区新生儿科),总床位106张,是安徽省新生儿的诊疗救治中心。
新生儿科在安徽省内率先开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床旁头颅彩超检查、床旁心脏彩超检查、床旁肺部超声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诊断性应用、早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及治疗,同时还开展了早产儿的规范管理、常频机械通气、高频震荡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胃肠外静脉营养、脐静脉置管、胃十二指肠喂养、缺氧缺血性脑病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新生儿抚触等治疗和护理技术,并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亚专科带头人也很腻害
潘家华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儿科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30多年,临床医疗技术过硬,诊疗思维综合能力强,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危重症、小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有丰富的经验,在安徽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门诊时间:
总院 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周五上午
南区 周四上午
门诊地点:
总院 庐江路17号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急救医学中心4楼儿科诊区
南区 天鹅湖路1号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门诊1楼儿科诊区
陈名武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儿科副主任、新生儿亚专科主任、南区儿科主任。江淮名医,安徽省卫生系统青年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新生儿疾病及儿童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先后主持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5项;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11年荣获安徽医科大学教学名师奖,2012年度被评为安徽省立医院优秀教育工作者,2013年被评为安徽省立医院第二批杰出中青年技术骨干,2015年被评为安徽省卫生系统青年领军人才。
门诊时间:
总院 周三全天、周四下午
南区 周一下午
门诊地点:
总院 庐江路17号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急救医学中心4楼儿科诊区
南区 天鹅湖路1号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门诊1楼儿科诊区
邮箱:
ahslyyxcb@163.com
联系人:
方萍、方雯、朱伟华、吴家炜
声明:本文由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发布,版权归医院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如需转载授权,请留言申请,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胡礼源 方萍 主编 / 李矗 方萍 责编 / 程玉涵 方雯 供稿 / 陈冶 组稿 / 方萍 供图 / 徐琴 陈玉萍 黄歆 审核 / 陈名武
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热门阅读推荐